早上的老人記憶科門診,來到診的都是有不同程度認知障礙的長者。由於問題比較複雜,故此我們會花更多時間與長者及其家人討論他們遇到的問題。
「最近啲記性點樣?」打過招呼,我問面前的叔叔,他跟太太來覆診。
他70多歲,兩年前發現記性逐漸變差,經不同檢查後被診斷患上認知障礙症,我們為他處方了藥物,亦轉介到長者中心的「智友醫社同行計劃」做認知訓練。
「越嚟越差呀,做咗啲嘢又唔記得,講過又唔記得,都唔知點解咁衰嘅。」叔叔看來有點氣餒。
「咁唔記得啲嘢諗諗吓會唔會記得番?日常生活搞唔搞得掂呢?」我再問。
「有時得有時唔得囉。」叔叔答道。
「平時咪我幫手囉,跟出跟入咁。唉!佢成日唔記得嘢㗎,要睇實佢㗎。」太太加入討論補充。
「咁都好,太太幫吓手。」
「都唔知點解咁㗎,好似越嚟越衰咁,成日無記性。。。」叔叔顯得不知如何是好: 「好似個日咁,明明啱啱話要做啲嘢,跟住又唔記得,你話點算好?醫生。」
「你好似好擔心喎,係唔係呀?係唔係驚第時越嚟越差?」
「緊係啦,宜家已經係咁,再老啲咁都唔知點算。」叔叔頓時愁眉苦臉。
縱然現在情況尚可接受,一想起充滿未知的將來,就特別憂心。想着可能變成完全不一樣的自己,就顯得特別無奈。
要真正活在當下,談何容易。
「咁第時點大家都唔知嘅。有啲人真係退化得好快,但係都有啲好穩定,一路都無乜差到。」
認知障礙症患者的退化程度的確因人而異,很多因素會影響退化速度。坦白,誰人在何時會衰退至要全照顧的晚期認知障症,怎能完全說得清?這也是暫時科技上的局限。
「都話唔埋㗎啦。咁可以做嘅我地都做緊啦。藥食緊,做運動練個腦做緊,咁都無得擔心咁多囉。」太太突然很理性的分析着。
這其實也是我跟很多患者和家人說的話。既然無法完全預知未來,唯有做好最佳準備: 準時服藥,多用腦袋,做一些能刺激腦部運作的活動,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定時運動,當然也要保持心境開朗,避免壓力和焦慮。
與其無法完全掌控未來,何不活在當下,放下對未來的擔憂,享受這一刻擁有的快樂時光?